当前位置:美食天下 > 食疗补血 让孩子不贫血 > 正文
食疗补血 让孩子不贫血
来源: 本站    发布时间: 2008-07-21    浏览次数: 1739
缺铁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的营养缺乏病,多发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。婴幼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快最旺盛的时期,血容量增加很快,铁质需要量相对较多。出生后6个月内的婴儿若有足量的母乳喂养,一般不会发生缺铁性贫血。若母乳量不足,以牛奶喂养为主,由于牛奶中铁的含量比母乳低,小儿对牛奶中的铁的吸收也比母乳差,所以易发生缺铁性贫血,早产儿更易患此病。此外,婴儿通过排粪和出汗损失的铁也比成人多,此时如果不注意添加含铁的辅助食品,就会罹患缺铁性贫血。 近年来发现,如果每日用超过1000毫升的未经煮沸的鲜牛奶喂养小儿,可发生慢性肠道失血而致病。另外,钩虫病、溃疡病、鼻衄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长期腹泻、呕吐、肠炎、脂肪痢等,均影响营养素的吸收,引发缺铁性贫血。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烦躁不安,精神差,不爱活动,疲乏无力,食欲减退,口唇、眼结膜、指甲床和手掌苍白。血象检查可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均低于正常值,做血清铁蛋白、血清铁等生化检验即可确诊。 从临床调查看,患有缺铁性贫血的儿童,只要注意诊断,配合食疗,就会很快恢复健康。下面介绍几例“补铁”食谱。 猪肝瘦肉粥: 配方:鲜猪肝50克,鲜瘦猪肉50克,大米50克,油15毫升,盐少许。 制法:将猪肝、瘦肉洗净、剁碎,加油、盐适量拌匀;将大米淘洗干净,放入锅中,加清水适量,煮至粥将熟时,加入拌好的猪肝、瘦肉,再煮至肉熟即可。 用法:每日1剂,1次或分2次食完,可长期食用。 功用:健脾益气。适用于缺铁性贫血、佝偻病及夜盲症等。 菠菜猪肝汤: 配方:鲜菠菜200克,猪肝100克,油15毫升,盐少许。 制法:将菠菜洗净,切碎;猪肝切成小薄片,用油、盐拌匀,备用。锅中加清水500毫升煮沸后加入菠菜及猪肝,煮至猪肝熟即可。 用法:喝汤,食菠菜及猪肝。每日1剂,1次食完,可长期食用。功用:健脾补血。适用于缺铁性贫血,症状较轻者。 麻花糊: 配方:黑芝麻、花生仁(连衣)各若干,白糖15克。 制法:将芝麻、花生仁洗净,放入炒锅中,炒熟,研成粉末。每次各取15克,加入热开水120毫升至150毫升,调成糊状,再加入白糖调味即可。 用法:趁温食用。每日1剂,1次食完,可长期食用。 功用:润肠通便,养血补血。适用于缺铁性贫血。但出现腹泻者应停用。 参枣莲子粥: 配方:党参15克,红枣20克,莲子30克,粳米或大米30克。制法:将党参切成片;红枣洗净,剖开去核;莲子打碎。将粳米淘洗干净,与党参、红枣、莲子一起放入锅中,加清水适量,煮至米烂熟即可。 用法:婴幼儿食粥及红枣。每日1剂,分2次食完,食至贫血痊愈。 功用:健脾益气,益血补虚。适用于缺铁性贫血,大细胞性贫血,病后体质虚弱者。 链接:如何预防幼儿缺铁性贫血 预防婴幼儿的缺铁性贫血,可服用硫酸亚铁、葡萄糖酸亚铁,加服维生素C,可促进铁的吸收。食疗不失为安全易行的好方法,一般动物性食品铁的吸收率较高,达10%~20%左右。下面介绍些铁含量高、吸收率强的食品。 动物肝脏:肝脏富含各种营养素,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首选食品。每100克猪肝含铁25毫克,而且较易被人体吸收。肝脏可加工成各种形式的儿童食品,如肝泥就很便于婴儿食用。 各种瘦肉:虽然瘦肉里含铁量不太高,但铁的利用率与猪肝差不多,而且购买加工容易,小孩也喜欢吃。 鸡蛋黄:每100克鸡蛋黄含铁7毫克。尽管铁吸收率只有3%,但鸡蛋原料易得,食用保存方便,还富含其它营养,所以仍不失为婴幼儿补充铁的来源的一种较好的辅助食品。 动物血液:猪血、鸡血、鸭血等动物血液里铁的利用率为12%。 黄豆及其制品:每100克黄豆及黄豆粉中含铁11毫克,人体吸收率为7%,远较米、面中的铁吸收率为高。 芝麻酱:芝麻酱富含各种营养素,是一种极好的婴幼儿营养食品。每100克芝麻酱含铁58毫克,还含有丰富的钙、磷、蛋白质和脂肪。 绿色带叶蔬菜:虽然植物性食品铁的吸收率不高,但儿童每天都要吃它,所以蔬菜也是补充铁的一个来源。 木耳和蘑菇:铁的含量很高,尤其是木耳,每100克含铁185毫克。自古以来,人们就把它作为补血佳品。此外海带、紫菜等水产品也是较好的预防和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食品。
关于我们    -     会员服务    -     广告服务    -     网站建设    -     人力资源    -     服务中心    -     网站地图    -     鸣谢合作


本站主域名:chinafoods.cn|chinafoods.net|食品信息.中国 通用网址:中国食品信息网
信息反馈QQ:100080036 100080028 100807000
QQ群:东:9938888 南:9885555 西:9933888 北:9933555 超级群:35262277
中国食品信息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1998 - 2011 经营性ICP证:鲁B2-20110070 鲁ICP备11028005号
本站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互联网,旨在传播更多信息,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之,经查证后三天内删除!